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

关于在线储存应用的一些随想

最近由于我的一些需求,我尝试了不少的在线储存服务,也因此有了一些关于在线储存的想法。简单地说我认为目前的在线储存服务大都被当作一个简单的文件寄存箱,而大部分的这类应用自身的定位(网络硬盘)也确实如此,这让我感到十分惋惜,个人认为这一应用的可扩展性非常之高,因此本文记录的更多的是我的一些随想。

不过更让我郁闷的是,即便是最基本的文件储存应用都没有多少在线储存服务能够满足我的要求。我对文件储存服务的评价很简单,下载/上传速度、稳定性、保存期限、空间(包括单个文件大小限制)、分享的便利性和效率以及文件管理的效果。

基本上第一个条件就将大部分的国外在线储存服务淘汰了,而硕果仅存的几个国外在线储存服务又因为剩下的各个条件而一个接一个地被淘汰了。其中我比较满意的是SkyDrive,其让我感到略显不足之处是空间和分享便利性和效率这两个条件,其中后者是造成我放弃其的关键原因。虽然我非常崇尚简洁,但简洁的基础应该是高效,SkyDrive上传文件只能通过上传页面而且不具备上传进度查阅、断点续传和多任务管理功能,这使其无法胜任大规模的文件寄存需求。

而国内的在线储存服务的选择就更少了,不过所幸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中存在一款虽然尚有欠缺,但基本能满足我的需求的服务--纳米盘(仅就我的需求而言,无意为其做宣传)。因为我寄存的文件需要长期储存,因此无法提供永久储存服务的都被我排除在外了。纳米盘提供的单个账户1G的永久储存空间和单个文件300MB的限制基本能满足我的这一需求,稳定性就其到目前为止的表现而言尚属可以接受(尽管有少数文件会出现无法正常连接的情况)。而让我最终选择纳米盘的原因正是我刚才提到的放弃SkyDrive的原因,纳米盘提供了一个能够让我高效管理多账户上传的客户端。尽管我对纳米推广其客户端的方式颇为不满(对大文件强制要求使用客户端下载),但其客户端基本符合我的简洁定义,功能也能够满足我的基本需求。此外纳米盘对于已经上传过的文件能够自动识别避免重复上传,这一点对于节省时间和其磁盘空间占用非常有效。这就是我最终选择纳米盘的原因。

让我感到非常不解的是我认为我的这些要求都是非常合理而不苛刻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国内能够勉强满足的却只有纳米盘(或者还有我不知道的,欢迎推荐)。而国外的服务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基本无法与之竞争,这简直像是在拱手让出一个可以垄断这一需求的机会……但单纯的文件储存在我看来价值已经越来越少了,分享文件的需求早已被P2P应用占据了不少的市场,而储存文件的需求由于硬盘价格的降低也越来越低,因此在线储存应用应该寻求新的需求和价值。

其中的一个方向目前已经有此类应用的服务商在尝试了,简单地说就是在文件储存的基础上融入在线使用文件的应用,也就是加入Web Apps模块。比如Box.net对于一些特定的文件(如:办公文档)能够提供在线的浏览工具而不需要下载到本地再利用本地的桌面客户端浏览。这不仅是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而且也是象征着一种未来的趋势。我一直坚信在线应用最终可以完全取代桌面应用,而如果能够将网站下载到桌面这一过程舍弃,那必将使用户对于在线文件储存服务的依赖度和归属感大大增加,也因为满足了更多用户的需求而使受众面大大增加。但和大多数的Web Apps的开发一样,其仍然受到许多限制,主要的阻碍就是提供服务的成本以及实现的技术难度的增加。

另一个方向我似乎仍没有见到哪个实例,简单地说就是以用户上传的文件作为入口,融入SNS元素,延伸出类社区应用。举个例子就是通过融入SNS元素来加强用户的分享行为。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用户上传的文件能够做到有效的甄别和分类,但依靠目前的技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此更多的应该依靠对用户的引导,使用户能够主动地完成这一过程。但似乎目前大多数的服务都没有进行这一引导,以纳米盘为例,其虽然具有Tag系统,但在客户端上传时其甚至没有提供给用户填写Tag的模块,只能在完成上传后在后台编辑,试问这样的Tag系统和形同虚设有什么区别。当然,要让用户主动完成这一过程仅仅靠引导是不够的,需要提供给用户足够的动机。

一个不难实现但我似乎没有看到有哪个服务去做的方法就是提供一个文件聚合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功能应该包括公共文件搜索功能和相关文件显示功能,在用户认可了这一系统后引导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理由是能够使这一系统更加准确和增加新的社会化功能模块。至于这一模块我认为除了能够实现前面提到的两个基本功能的准确度提升外,还应能够利用用户的共享文件历史来提供一个推荐系统。这一推荐系统不是用于推荐其它用户共享的其可能感兴趣的文件,而是向其介绍和其兴趣类似的用户,关注这些用户就可以得到其分享文件的活动提示。在此基础上可考虑通过与其他外部应用的合作来强化这种基于文件分享为入口的社会化关系,最终形成一个SNS社区,目的同样是增强用户对网站的黏度,引导新的需求使应用价值提高。

最后想发一下牢骚就是现在基本所有的在线储存应用(或者说目前阶段应该叫网络硬盘更加合适)都不提供公共文件搜索系统,而且对文件分享页面的设计非常不利于搜索引擎索引,空置着许多资源而不利用,对于用户和服务提供商都是一大遗憾。

58 条评论:

Chen Bo 说...

以此标志,你正式复活了,呵呵

Chen Bo 说...

发表一下我自己的应用体会:大文件,我不相信网络硬盘。小文件,我会保持到gmail中做草稿,直到我不要它的那一天为止。

IwfWcf 说...

Gmail附件我经常要开代理才能正常下载,不知道我这里的电信怎么回事,经常断连

说实话,我对目前的网盘中的稳定性信任度比较高的只有SkyDrive,毕竟是MS出品的,只是迫于各种无奈才尝试选择了纳米盘,算是我对该创业者的一种尊敬吧,他们的态度确实挺不错的

GG 说...

诺基亚也推出了类似服务,还可以在手机上下载...

GG 说...

也恭喜一下你的复活~~

匿名 说...

F2syou要下載客戶端,不過有好多陳年專輯下載,是值得的,只要速度夠,保存期限無限,裝客戶端也可以接受(前提是客戶端不是流氓)--蜜蜂

IwfWcf 说...

fs2you要保证文件永久储存需要足够的下载量,但要保证这一点是由资源本身来决定的,如果要靠个人力量来维护不现实,而且如果我储存的文件不希望公开分享只是用于私人分享呢?此外fs2you的下载客户端太过简陋了,管理非常不方便。

另外你提到了fs2you有许多好的资源,我想问一下如果不是在论坛之类的地方看见有人主动分享,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寻找这些资源的呢,我感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搜索引擎索引的太少了(而且很多都是过期的)。

GG 说...

等你的文章中~~~~~

匿名 说...

楼主的思考十分有深度,个人认为:在线存储目前遇到的主要是竞争的问题,A.替代服务竞争有现在离线硬件存储介质,他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无容量限制,而且从安全和永久性来说比委托第三方服务更有竞争力,B.潜在竞争,就如您在文章后半部分提到的一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投入产出乐观的条件下,如果SNS进入在线存储,实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另外:在线存储可能会有个实际经营者才能有体会的问题,就是投入产出比不够好,其利润空间不足以吸引足够多多的企业进入,拿HOTMAIL来说,他原来连文件存储都是被动的,妄猜一下,存储的成本应该是十分高的。

附:
第一次看到IwfWcf的博客:感觉您的文章很有广度,尤其比较喜欢你关于用户隐私和精确广告的描述(我个人的看法比您乐观一些,精确广告模式是符合现代营销的趋势的,只是对于用户的细分变量(如统计学变量和行为变量建模要更加的科学,个人认为中间件平台是很好的方向) ,希望有机会在这方面和您深入交流

Elliot

IwfWcf 说...

你好,你提到的那篇文章其实是近1年前写的了,当时其实也是经过比较完整的思考和整理就把一些比较感性的感觉写了出来,而且这之后我对于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观察,所以对其实践情况并不了解

对于你提到的关于本文的第一个观点,我认为实际上在储存的安全性上,如果是优秀的第三方托管服务其实安全性上应该是比本地要高的,其备份方案应该是比个人的更加高效和完善的。当然,许多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提供的服务在这方面就比较难以令人放心了。这也是我在稳定性上对SkyDrive评价很高的原因。

而在线储存服务目前的盈利确实很糟糕,SkyDrive应该是纯粹的烧钱服务而纳米盘目前的盈利模式也仅是靠浏览带来的一些很低的广告费,我认为引入SNS模式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盈利模式的问题,引入SNS模式确实能够使广告受众的精确匹配度大大提高。

不过这是由在线储存服务的特点造成的,延续一点那一篇文章的讨论吧,就目前而言精确匹配模式对用户数据的依赖过大,但这恰恰是其推广的一大难点,要获得足够和准确真实的用户数据非常困难,这也决定了其规模必定会限制在一定程度。Google推出Open Social的一大目的恐怕就是为了获得全面的用户数据,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平台,按Facebook这种规模能推广的程度太小了。

匿名 说...

HI IWFWCF:
关于在线存储服务,十分赞同你提到的引入SNS模式,这思路的成功验证可以在QQ的发展上可以得到验证,从单一的应用拓展至于平台化及多元化服务运营,这点在传统的营销思路上就很成熟的模式,其核心点在于持续充分发掘“用户的价值”。

而且引入SNS模式会引发广告的聚合效应,另外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自己拓展广告客户的压力。

关于这一点,其实又引申到,SNS模式是未来必然的趋势,SNS和在线存储的结合,FACEbook和google的互相开发,基于此,对用户数据和行为数据的采集和聚合其实已经说明了一个方面,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当然SNS绝对不是FACEBOOK所能代表的,而SNS的定义也不能完全定义未来互联网的信息架构模式。

另外,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您提到获得足够和正式的用户数据十分困难,十分认同,如果有哪个企业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将获得巨大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个人认为有2个方向可以获得: 1.平台的开放和互相融合,如FACEBOOK和GOOGLE的融合 ,以后其实QQ也可以和GOOGLE融合,还有另外一些更简单的不涉及企业间合作行为的融合,大家可以多多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吧:SOHU现在的紫光拼音,我的判断是有用户行为数据管理功能,主要通过输入对用户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你注意下他们的词库更新基本是1-2天更新一次,再分析下他们的文件安装包,应该肯定有这个功能), 2.绝对保密的方向,呵呵。(别鄙视我这种行为哦)。

一弯残舟 说...

连QQ邮箱都有1G的存储了

IwfWcf 说...

请注意我文中提及的选择条件,纳米盘的1G空间是永久储存空间

GG 说...

我现在也用纳米盘了~

匿名 说...

支持纳米盘~~~~

匿名 说...

IwfWcf:

一直在找“一颗给用户的糖”,google的“糖”是GMAIL,PALPAY的糖是“10”美金。

你提到的“在线存储”或许也是一颗糖,尽管用户不一定天天吃。

想请教一下: 一般在线存储的,稳定维持一个客户的“年平均运营成本”大概是多少啊?

Elliot

IwfWcf 说...

首先我不认同Google的糖是Gmail,Gmail起到的主要作用不应视作一种诱饵工具/应用,尽管许多GFans包括我在内是从Gmail开始对Google产生进一步的了解的,但我相信更多的是Gmail依托Google而非Google依托Gmail来吸引用户。

至于一个客户的“年平均运营成本”我不清楚,我没有实际做过这种应用,也没有和做这种应用的公司的职员有过交流。不过我猜测平摊下来并不算多,我估计80%的成本实际上是用在了5%都不到的活跃用户身上

匿名 说...

十分抱歉如果用“糖”的说法如果冒犯了GFANS.

提出这个说法是因为我是从纯商人的角度为出发点。或者说我是基于中国市场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个人,目前GOOGLE在中国能获得相当的市场份额,有GFans引以为豪的GOOGLE品牌因素,但对中低忠诚度用户来说,Gmail服务是首要的吸引用户的服务。

就品牌+搜索服务质量+GMAIL三者而言(当然还有其他服务),GMAIL是最能够保证GOOGLE“粘”住用户的服务,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在这点上,其实GOOGLE做得比baidu什么要好的,可以试想一下,在搜索质量和市场营销力度相当的情况下,普通用户的流失,GOOGLE流向BAIDU会难些,而BAIDU流向GOOGLE会更容易一些。

一个是以运营取胜的战略,一个是以营销取胜的战略。但我认为如果GOOGLE中国在第二点也是要加强的。

Elliot

IwfWcf 说...

这一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你错误地估计了Gmail的影响力和普及度,即便是在Google市场占有率很高的美国,Gmail的市场份额不过3%左右,你认为Gmail这一服务如果不是因为Google有多少人会去试用?当然,最后能够留住用户的确是因为Gmail的优秀。但在中国我敢保证Gmail的用户基本上不可能不是Google的用户,Gmail在中国的用户基本上都是GFans,大部分的中国用户只知道Google有搜索服务,根本不知道Google有其它的服务。

而我认为Gmail对于Google在战略上占据的地位应该是一个个人信息处理中心的角色,并且可以作为SNS扩展的一个很好的踏板。而其对于Google最基本的互联网信息检索服务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很有限,最多只能能够提供用户资料用于改进个性化搜索服务,能够为Google搜索服务带来新的用户量实际上是很少的。正如在Gmail推出之前,很多人用Hotmail、Yahoo Mail,但他们不用Yahoo Search、MSN Search而是用Google Search。

对于中国用户而言,即便Google要开发这种诱饵工具也不是用Gmail来充当这种角色,在我看来Gmail吸引力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高端的互联网用户阶层,而这一阶层的互联网用户基本上本来就是Google的用户。而且我本人不认为这种诱饵工具能够真正为Google在中国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多大帮助,事实上百度之所以能成功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帖吧的社区型,而非MP3搜索这种诱饵性的工具,尽管其作用的确不容忽视。但MP3搜索至少还是搜索服务,而Gmail在大多数用户眼中就是一个纯粹的邮件服务罢了,即便该服务十分优秀也不会让用户产生一种很自然的联想,Google的搜索服务也一如其邮箱服务般优秀。

匿名 说...

从这次交流中,学到:

1.Google在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区别
2.Gmail未来在Google服务的定位探讨

关于我的“糖”的观点,我的本意是“粘附”型产品和“促销工具型“产品的定位,而非“诱饵型”产品。

现在比较优秀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平台,基本的产品思路都还局限在:赢利型/粘附型/品牌型产品的三个框架内,老实说,我觉得Google的思路也仅为如此。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吧,或许我能代表一部分的用户群体。

2003年左右,我基本用的都是Google的搜索,但在04-07我用的都是baidu的搜索引擎,因为我认为在中文搜索上,Baidu确实比google要好用(模糊的认识)
目前,我现在是baidu和Google同时用,为什么会回过来用Google,是因为我每日开GMAIL的时候,有偶尔用Google检索下新闻,但涉及到全面的中文检索的时候,我还是会有baidu。所以我的观点是:Google的搜索服务,在中国市场并不能匹配中高端用户对其中文检索高端品牌的定位,当然其在外语检索方面还是有绝对的优势的。Google在中文检索服务的质量并不能和GOOGLE全球的高端品牌形象相匹配。我敢预测:在错误的营销理念指导下,GOOGLE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滑,而Gmail这样的优质的粘附型产品或许能起到一些换回颓势的作用。

Elliot

IwfWcf 说...

造成我们观点分歧的一个决定性的不同点在于我认为Google搜索在中文搜索上的质量比百度更加优秀,即便排除了百度的那些混杂在搜索结果中的广告仍然如此,这也是我长期的使用体验。当然,百度在中文分词上的确做得比Google要好,这是由于Google的亚洲语言的分词技术都是外包的缘故。但很遗憾百度虽然有这一优势,我却并不能在中午搜索体验中感受到百度比Google更优秀。

另外,我想我的这一观点是有足够的依据以及相对程度的支持者的,因为搜狗的第三方搜索盲测结果表明,参加测试的用户觉得Google的搜索结果要好的比百度要多出不少。

IwfWcf 说...

我想百度之所以在低端用户中的用户占有率较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用户没有一种搜索意识,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搜索引擎的特性找到自己需要找到的准确信息,只是将自己的搜索诉求像平常交流一样把完整的一句话丢给搜索引擎,这时或许百度的中文分词技术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但从中高端用户的角度而言,其本身就要较好地对搜索目标进行自主分词,这时Google的排序算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匿名 说...

同意您的关于造成我们观点分岐的原因的总结,呵呵!

另外补充一下,还有个原因我认为是,我偏重于从市场角度来评价一个搜索产品的优劣,您侧重于从技术的角度来评价。

借鉴传统产业的案例,就是 “傻瓜相机”和“专业照相机”的类似案例。

我比较喜欢傻瓜相机,因为他的简单所以他获得大的市场份额,您比较喜欢专业照相机,因为他的高端和高利润,呵呵。

观点不同,但不矛盾,十分开心,在交流过程中,让我学习到了更多关于GOOGLE的知识:如其中文搜索和baidu的区别,gmail在google.COM的定位和google.CN的产品体系中的定位区别等等。

网络真好!

IwfWcf 说...

恩,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让人们自由地展示各种各样的观点,从交流中得到新的感悟,能够和你交流我也很高兴。

PS:称呼我还是用"你"吧,用"您"感觉不太合适

匿名 说...

呵呵 争论的真激烈 发表一下意见...

quote:
在Gmail推出之前,很多人用Hotmail、Yahoo Mail,但他们不用Yahoo Search、MSN Search而是用Google Search。

更多的是Gmail依托Google而非Google依托Gmail来吸引用户。

大部分的中国用户只知道Google有搜索服务,根本不知道Google有其它的服务。

我作为一个百度的用户,我认为完全不是如此,google优势完全是依靠品牌的,你说那不是“诱饵”,并且大部分国人只知道google的search的说话我觉得不对。 首先 我第一次使用GOOGLE并不是它的搜索引擎,而是google earth,google的失败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把它的“诱饵”当成了是个独立的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涉及google,对它的影响力并没有什么增加。

你说大部分国人不知道其他服务,恰好是相反的,上面说了,至少,我的朋友一般都用了gmail,但搜索还是以百度为主,我爸爸是高级工程师,他用的就是earth。

quote:在我看来Gmail吸引力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高端的互联网用户阶层

比较同意啊。大容量很适合我啊。。 我是中高端啊。。嘿嘿。。。

quote:2003年左右,我基本用的都是Google的搜索,但在04-07我用的都是baidu的搜索引擎,因为我认为在中文搜索上,Baidu确实比google要好用(模糊的认识)

我的方法是这样的:一般是在百度搜,百度搜不到就去google。。这种“坏习惯”的养成是这样的,用google时,得到的搜索结果会比baidu多出很多,这样也就增加了无用页面的数量,而且往往还比较靠前,至于两个引擎的真正错漏率没有算过,猜想baidu是更低的..但至少百度对中文网站的检索还是不错的,搜东西到这上面还是比较方便的。碰上稀缺罕有的资料查找时,就会用google.

quote:【百度在低端用户中的用户占有率较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用户没有一种搜索意识……这时或许百度的中文分词技术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比较赞同,像我爸妈,稍晚一些进入互联网的人。。被引向了国产的百度,至于原因。。某文章似乎说过是域名比较好记。。这个不讨论了。。倒是结果还令人满意,大概每次都能找到想要的东西,但也有找不到的时候,通过分词输入也可以办到,我不是经常用google,对google的分词输入的查找效果不是很清楚,但是百度做的至少是能够打上80分。至于google..试试去了。。

仅仅评论一下。 某人的看法而已。

IwfWcf 说...

能否请你为你文中的提到的那些用户做一个简单的用户所属归类呢?按照我的了解,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不知道Gmail这款服务,很多都是在我介绍后才知道的。

而Google Earth的用户覆盖量在中国相比Gmail的确要大很多,但我估计最多也只占了所有互联网搜索用户的40%,因此其覆盖的这部分用户在我看来实际上是Google用户数占优势比例的部分,对于Google的品牌推广效果很有限。另一个正如你所说,Google在这些工具中实际上并不能做到推广搜索服务的效果,很多用户根本不会将其联系在一起。这一观点我也在上文中提及过,同样也是我认为Gmail推荐效果有限的一个原因。

我对于Google搜索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得到的,一个是我个人的使用感受,另外就是许多第三方的搜索质量测试报告。其中我认为真实度最高的应该是搜狗的盲测系统,其结果很明显地表明了Google搜索的质量得到了最多用户的认可。不过参加搜狗盲测的用户群体应该大部分是Google的主要用户群体,所以这一结果只能用来作为我的Google在中高端用户中占据优势的观点。

匿名 说...

今天比较倒霉 不小心打了一半又把网页关掉了。。

我的朋友有一半是玩游戏的,这一半里面大部分是我同学;另外一般算是老用户了吧,约在02~05年接触网络的,前者自然是不知google为何物的,后者呢,当然知道google,但是也不常用

你说“其覆盖的这部分用户在我看来实际上是Google用户数占优势比例的部分”,在earth方面google占的不是优势,因为它没有对比的,试问现在哪个门户还可以推出一个earth出来,micro可以考虑下..但短时间也不会涉及。另外我不认为大部分只用earth不能算是google用户,前面说了,他们当作这只是个独立的软件,用earth的大约90%都只是好玩,看看自己家,自己常去的地方长什么样而已,并不会因此多深入google一点,除非他们本身就是google的用户,那么这样才会起到google花大力气投入earth的效果,如果google想要拓展用户群其实真的很简单,想微软的LIVE账号一样,关联多项业务,同时让一些常用的业务,譬如mail,来留住用户。想用earth?gmail?talk?那你去页面注册个google账号来。这样会不会有效呢?指教一下。

至于第三方的测试,总不会把自己落下,然后弄点小伎俩也是理所当然的,说google超过baidu我信,但是说起sogou大大超越baidu,接近google我是不信的。因为google和sogou的输入法风波,天知道做了什么手脚。(不过我确实很佩服你,IwfWcf ,在搜索这个事时居然也连带搜到了你的一篇日志。通过百度。。)




到底还是不放心,自己找到了对比搜索引擎来做了个对比测试(www.baigoogledu.com)

用你文章的一句话搜索了一下 : “ 的一句话丢给搜索引擎,这时或许百度的中 ”
http://www.baigoogledu.com/search.asp?q=%B5%C4%D2%BB%BE%E4%BB%B0%B6%AA%B8%F8%CB%D1%CB%F7%D2%FD%C7%E6%A3%AC%D5%E2%CA%B1%BB%F2%D0%ED%B0%D9%B6%C8%B5%C4%D6%D0&num=20
结果比较奇怪,google搜出了14400条结果,而首页上无一有用,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大数量造成的误差也会更大,而百度只给出了5个结果,还好找到了。

用中文似乎对google有些不公平,用英文试试
在这里找了篇文章:http://www.24en.com/read/news/life/2008-02-12/62435.html
用这句话对比搜索:been searching desperately for his self-dignity
搜索:http://www.baigoogledu.com/search.asp?q=been+searching+desperately+for+his+self-dignity&num=20
在百度的高级搜索中选上了“全部语言”后开始搜索,google这次总算出了口气了。。第一个答案直接正确。

实验完毕。结论:中文用百度。英文用google。

IwfWcf 说...

你对那句话的理解有问题,我说的用户是指中国所有的互联网搜索用户而不是指Google Earth的用户,否则何来百分比一谈?我提这一数据只是为了说明我其下的论点而非牵扯到这方面应用的竞争。

Google目前早已经在做应用整合了,Google Account是所有Google服务的通行证,也储存了所有的Google服务的信息。但Google Earth是软件,正如你所说,的确很多用户用Google Earth的原因就是为了玩,那绑定了帐户又能如何呢?最多用来收集一些用户信息罢了,并不能起到多少推广作用。

我对于搜狗的第三方测试的结果信任度是比较高的,当时有人仿造过搜狗的系统开发过一个类似的盲测系统并免费开放出来,不少网站都有做过类似的测试,虽然大部分的参与量很小,但是结果基本是相同的。而且搜狗的测试中百度并不是落后非常大,但用以说明Google的搜索质量在测试用户所代表的群体中优于百度已经足矣。那次输入法的风波,我不认为是Google 中国和搜狗玩的唱双簧,事实上搜狗和Google 中国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真要说的话两家两败俱伤倒是有点像。

至于你的结论我认为得出得非常不科学,纯粹的个例事件,而且我说了,Google的中文分词确实不如百度,在用户能够自主分词的情况下,我认为Google的搜索结果要优于百度。不过即便如此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很多时候习惯产生的影响要远大于技术上的差距,也许盲测时的结果是Google占优,但真正让一个用习惯了百度的用户用Google搜索也许他又会认为是百度的搜索结果更好了。

匿名 说...

有个小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

总感觉GOOGLE有时做的事情不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则,是不是处于技术运营的角度考虑,还是比如GMAIL吧:按照正常的思路来说,其服务的特点完全可以把HOTMAIL的用户吸引过来,但为什么他会增加一些用户使用的门槛呢(需要用户进行推荐确认)?

我常常推测: 是不是GOOGLE通过GMAIL在建SNS中的关系树啊?(PS ,十分反感GOOGLE已经明目仗胆的使用大量的中文用户私隐信息进行商业化应用)

Elliot

IwfWcf 说...

Gmail在推出之初采用邀请制我觉得是一步非常成功的棋,当然其成功是建立在其本身卓越的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基础上的。因为采用了邀请制,所以能够激起人们强烈的猎奇心理,或者说能够吸引一些想去找碴的人。不过因为Gmail征服了这些人,所以使Gmail获得了极佳的用户口碑,形成了此后的推荐狂潮。但即便在Gmail开发注册后,其用户数量在北美也才不到3%,因此可见要抢夺Hotmail和Yahoo Mail的用户是非常困难的,Gmail在我看来意不在于吸引新用户而在于吸引Google 用户。正如我前文提及的,我认为Gmail是个人信息整合的一个重要中枢。

我也认为Gmail在Google的SNS战略中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Gmail本身就已经涵盖了许多用户的关系以及用户的个人隐私了,只是我猜测Google的目的不是搞出一个SNS系统(从Google对Orkut的冷淡就可以看出这点),Google作为一个基本完全靠广告盈利的公司,收集这些信息更主要的作用应该还是提高广告的效果。当然,我相信这这一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许多有趣的应用。

匿名 说...

至于搜索效果方面不谈了,说不清。。至于gmail,邀请码确实挺有吸引力的。不过现在不用邀请码了。你说的邀请码是一步“很成功的棋”,但它并没有留下多少好的“后招”,邮箱的噱头以大容量为主,开始时1G的容量确实挺吸引人,但是google死抓着这噱头不放,而不去开发周边,刚去看了下,现在有7G的容量,但是有何用呢?只能存存附件,要上传个文件还得去发次邮件?再说现在的免费网盘遍地都是,免费的,支持外链的也不少,把大容量刷去,试问gmail还有什么吸引力? 界面普通至极,所谓的标准模式和“基本HTML”模式没有什么差别,如果用邮箱来收集个人信息的用途的话,似乎并不是很有效吧。我顶多算个中级用户,但是我所知道的google业务也就只有talk.earth.mail而已,靠这些确实不能做SNS。

IwfWcf 说...

我认为Gmail只是在推出之初是靠容量来作为一个绰头获得关注的,但谈不上吸引用户,之所以Gmail能够留住用户,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其功能的强大,使邮件管理的便捷程度大大提高,并且基于Gmail能够拓展出不少有趣的应用。

事实上Gmail的拓展很多,Firefox上有形形色色的插件和脚本(我的Blog也介绍过一些)。因此我不认为Google在死抓着这绰头不放,而恰恰相反Google仅仅把它看作一个绰头罢了,如果真要搞绰头,那应该说Yahoo Mail才是在炒冷饭,搞无限容量。Gmail的容量在目前早已被弱化了,试想QQ Mail的附件服务和一个网盘服务早已无异,但Gmail的附件还只是单纯的附件罢了。不过Gmail非常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其对于附件的在线支持做得很好,许多文件都能够直接在浏览器中浏览内容而无需切换客户端。

至于你说邮箱用来收集个人信息效果不好,我想可能这是你使用邮箱的用途的缘故造成的。有很多用户(比如白领)对于邮箱的依赖性是非常高的,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的种种信息都是靠邮箱来进行交流,其收集到的用户信息的价值我认为甚至有可能在IM之上。Google的SNS并不体现在一个单一的产品上(我认为Orkut是一个很失败的服务),而是一种整合的概念,并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化(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Google Reader的Share)。如果进展能够顺利,Google建立起来的SNS关系会比目前所有的SNS服务更加具体和全面。

匿名 说...

倒。Gmail功能强大。。能不能列举一下其与众不同之处?邮件的管理便捷的优势具体是?mail的拓展功能具体是?
我几乎没有注意到过这些,gmail的界面很简单,环视了一下功能都很基本,能算上特殊的,聊天算吗?

容量功能被弱化?那还在登陆页放上个以约40b/s速度增加的数字干什么。至少google不会放弃这个容量的增加,不过按照40b/s的速度。。。 汗。

切换客户端的意思是?能在网页中打开的附件当然是可以默认在浏览器中打开的,例如office.txt.img等本身就可以在浏览器中打开,难道你是说gmail可以开rar? 不清楚。

我想白领阶层对gmail的占有率是很低的,毕竟google不是门户网站,也只有少量的SNS服务,会吸引白领的人数很少,是远没有门户网站和专业邮箱多的,像网易、搜狐、hotmail、126、live邮箱的白领占有率是肯定要高些的,GOOGLE要做商务邮,就必须另立户头。google并不像baidu拥有较多的SNS业务,仅仅是个搜索引擎,你想想,假如你是白领,现在有个搜索引擎要做邮箱,你想去的想法大吗?

sns,GOOGLE是肯定会做的,放着这块web2.0时代的好肉不吃倒不太可能,等着看看吧。。

匿名 说...

关于GMAIL的优秀之处,谈谈个人感受:

1.品牌优势,邮箱的寿命
2.速度:比HOTMAIL高不知道多少了
3.稳定性:我用了几年印象中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4.垃圾邮件屏蔽:做得太优秀了。
5.系统使用的友好性:十分的好,比如登陆方式就十分的便捷,比sina啊什么门户的登陆流程而言。

其实对于GMAIL的这些感受我都是从基本的邮件系统的需求来看待的,GMAIL确实十分优秀(只是有点反感GMAIL对用户隐私明目张胆的使用,各位可以自己关注一下,gmail广告和邮件内容的相关性)。

关于GOOGLE SNS战略,这点我也是认同的,互联网无非是人和物这2个要素,现在管好了物,未来再管管人是必要的,当然,我认为会有更好的方式来管理人(这点是我个人目前在做的,有机会交流)。

Elliot

IwfWcf 说...

这些具体的应用你可以在GOS、Lifehacker上找到很多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阅读,我在评论中不可能详细介绍的。

现在增加的那些容量有意义吗?如果说Google有意强化容量的价值直接给Gmail上网盘功能才是有价值的。

我是指和Google Docs的整合,而且MS Office的HTML方式预览我并未曾在其它邮箱中见到(我是指用Gmail之前,用了Gmail之后我基本没用过其它邮箱)。

我和你正好持相反的观点,按照我的了解Gmail在这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我所接触的这类用户基本都是用Gmail的。我不知道你的推论是如何得出的,如果你要证明请提供相应数据而非单纯的猜想。至少我认为你的猜想并不符合逻辑,从何可以得出门户的邮箱比搜索引擎的专业,门户的主业从来就不是邮箱服务,而且Gmail的功能根本比现在的门户网站的专业邮箱要强大很多。

我没说Google不做,Google早就在做了,只是不可能按照现在这种套路来做,Google买下Orkut纯粹是为了获得现在这种模式的一些数据罢了。

匿名 说...

To IwfWcf :

我说的就是尽管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但是gmail依旧把这数据放在页面上,就说明gmail并没有放弃这个“大容量”的招牌。

doc本身就可以在浏览器中打开,你可以试试,在地址栏输入文件的硬盘路径就可以了,与邮箱似乎没什么关系。

至于Google Docs.. 其意义就是一个小容量的仅支持office文件的网盘,对吗?

至于邮箱的选择,这个暂时说不清,等我找一些资料来再说。


To: Elliot


1.赞同
2.速度当然比hotmail要快,因为GMAIL基本上没有做什么界面美化
3.赞同
4.那是,现在有些网站注册标明:注册邮箱最好不好用***、***.@gmail.com,以避免收不到激活邮件
5.门户网站的登陆当然差一些 不过专业邮箱的友好性也不差

GMAIL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多余的服务,于是单调,不适合我。

IwfWcf 说...

现在所有邮箱都这么干,这只是为了让用户知道这一点罢了,不能当作招牌了

那样子能够打开是因为你装了Office客户端,但Google提供的方式是不依赖客户端的......

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其拥有Office所不具备的在线协作功能

IwfWcf 说...

极度不同意“GMAIL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多余的服务,于是单调,不适合我。”这句话,你以上提及的任何一个邮箱所拥有的功能Gmail都可以实现,而且可以实现更多。

匿名 说...

不依赖客户端也没什么技术含量,服务端内置就是了,不过倒还有点特色。

哦?关键是,在gmail的界面里面似乎没有找多多余的插件按钮啊。譬如网易的邮箱,音乐盒?邮箱写日志?网盘?像其他的一些邮箱还有另外的特色服务。

请问在线协作的具体内容有?

IwfWcf 说...

我未曾说过这是体现技术含量的表现。Google的技术一向是体现在底层架构的卓越效率上的。

我请问音乐盒和日志、网盘功能是邮箱功能吗?硬把别的服务堆积在一起弄成个四不像有意义吗?这些功能Google早就有了独立的服务,为何要强加到邮箱中?而Gmail也的确有整合相关的功能,Blogger可以用Gmail来发布日志,Gmail对于音乐附件可以直接在线播放,网盘早就有Gmail Drive等第三方软件了。

在线协作即类似于Wiki,多人同时编辑一个文档,像Wiki一样,Google Docs储存下每一次的编辑变化。

匿名 说...

"在线应用最终可以完全取代桌面应用" -

是的.但是我坚持,所有免费在线应用都是不可信赖的.除非具备下面两个特性.

一是绑定自定义域名(Google Apps的域名绑定只是重定向,不算),Blogspot做到了这一点,可以绑定域名并自动发布

二是提供数据的打包备份和下载.并且输出格式必须开放,标准化且便于第三方利用.

如果没有Web服务网站能做到这两点,不如使用自己的虚拟主机和独立域名:Blog用Wordpress,相册用Gallery,在线文档用Mediawiki - - .至于网盘更简单,直接建个download.xxx.com的子域名即可.至于音乐盒,视频分享等,都有开源web程序可以实现 - -

IwfWcf 说...

楼上在说什么,怎么感觉没头没脑的......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如果用虚拟主机来实现的话,我敢肯定稳定性不可能能够和Google的免费托管相比的,流量稍大一点就被停止服务了。即便是租用服务器,你自己得花费多少成本才有可能获得能与Google的数据中心相匹敌的负载能力和安全性?

的确,免费的服务确实无法保证绝对的稳定,MS也曾多次用这一点攻击过Google,但是收费的稳定并不如你形如的那般。个人要打造出能够和这些顶级商业公司的免费服务的稳定性相匹配的服务,在我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这些公司的品牌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价值,如果免费服务出故障的频率很高,那其品牌价值的损失也是极大的。

IwfWcf 说...

另外我非常不理解你对于BlogSpot的自定义域名与Google Apps的看法,在我看来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用户自己提供域名,由Google提供相应服务,数据托管在Google的服务器。

匿名 说...

小野大神的观点的是:

在线应用服务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就是能够实现“用户自定义的域名绑定”,其本质是,自定义的域名是属于用户自己的,从接入层保证内容的唯一对应性和所有权。

不知道我理解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我持支持态度。不过,这一点是否在线应用服务发展所必须的,值得商讨。

Elliot

IwfWcf 说...

我认为这是云计算的一个主要特性而非在线应用的共同特性,正如许多用户使用软件时甚至不需要个性化配置。

匿名 说...

我来理解一下,他的意思很简单,有个免费提供的服务器可以携带有所需要的功能并且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但你觉得哪个会这么好心来给你提供一个这样的服务?他们也要赚钱哦。


不需要个性化配置从而应运而生了一些傻瓜式软件,但你必须承认它简单并且好用,甚至有时比那些华丽的软件效果更好。

另:
郁闷的.. 我可怜的skydrive被伟大的GFW了。。 我可怜的文件啊。。 我需要去恢复文件。 暂时不到这里来留言了。。 弄好就来。。

IwfWcf 说...

所有的商业服务都不是免费的,只不过对于用户而言免费与否取决于其商业模式,Google大多数服务都能够免费提供给用户就是因为Google成功地改进了互联网广告匹配模式,因此对于用户而言获得免费提供的高质服务是完全有可能的

匿名 说...

弱弱的问一句:

IwfWcf,你的工作是研发类还是运营类的啊?

Elliot

IwfWcf 说...

本人学生......

匿名 说...

我现在在上海,期待有机会和你见一面面聊行业发展趋势。呵呵

Elliot

Siuloong 说...

谢谢你让我知道了namipan

匿名 说...

我现在迫切需要支持单个大文件比如600M这样的网络存储,总空间不需要太大,什么1TB根本没意思。当然要免费,现在免费的都限制在100M

匿名 说...

其实,谷歌在线文档就不错嘛

闲谈怪兽蘑菇 说...

哈哈 其实www.atedu.net的挺不错的,我用的就是这个.我是蘑菇ashesbetter,欢迎你来

匿名 说...

人气不小哦···

Leey 说...

在线存储dropbox值得关注,有点像个SVN,但他是自动同步的,管理只要在本地磁盘分目录就可以了,分享只要把要分享的东西放到public里边就行了,据说google马上要推出的GDriver在本地做成一个虚拟的磁盘分区,这样就更纯粹了,在这种服务模式下,速度其实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始终起着一个SVN一样的进程,慢慢传就可以了。
至于说SNS,还是留个QQ(文件中转站)和开心网(网盘)去做吧。
对于QQ来说可以操作的空间非常大,一旦Qq认为这块领域值得花费存储和带宽去做,马上就可以在中转站的基础上占领这块市场,这个战略威胁一直是存在的,那么就让后进入者都要很惧怕,拿投资人的钱都会不那么理直气壮;同时网盘可以作为一个免费服务也可以作为一个会员服务,天然有盈利手段。
另外一家可以切入这个领域的是迅雷,理由就不多分析了,迅雷做网盘是真正的技术为王,成本低、速度快,本身就是下载软件,又恰好是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只要有人探索出网盘的盈利模式,马上切入,随时可以像干掉bitcommet那样干掉扫除其他竞争对手。

匿名 说...

写的太好了,转载了。
http://hi.baidu.com/ysees/blog/item/104f4f0a64fd5239b1351d98.html

明镜无尘 说...

到底哪个好用呢?